597 苗木网消息: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发生普遍,严重危害泡桐生长的病害,分布极广,一般发病率在 20% 40% 严重地区达 80% 以上。感病的幼苗、幼枝常于当年枯死;大树感病后,常引起树势衰退,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,甚至造成死亡。
丛枝病是泡桐生长过程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,根据其症状可分为丛枝型和花变枝叶型。丛枝型为泡桐开始发病时,个别枝条上大量萌发腋芽(又称侧芽)和不定芽(除腋芽和顶芽外生长在其他部位的芽)抽生很多的小枝。小枝上又抽生小枝,抽生的小枝细弱,节间变短,叶序紊乱,病叶黄化,至秋季簇生成团,呈扫帚状(外观形似鸟窝)冬季小枝不脱落,发病的当年或第二年后小枝枯死,当大部分枝条枯死后会引起全株枯死。花变枝叶型为花蕾生长后变化为小枝小叶,其具体变化是花瓣变成小叶状,花蕊形成小枝,小枝腋芽继续抽生形成丛枝,花萼明显变薄,色淡无毛,花托分裂,花蕾变形,有越季开花现象。
泡桐一旦发生丛枝病,目前还缺少根治的方法,但在泡桐的不同生长期,对这种病害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。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:
选育抗病品种。不同泡桐品种抗病能力不同,一般认为白花泡桐、毛泡桐、兰栲泡桐抗病能力较强,山明泡桐和楸叶泡桐较差。可以从无病区选择无病母株采种和采根,建立无病苗圃或无病地块。最好用种子育苗,因为种子带病率极低,也可先用种子繁殖实生苗,然后用实生苗的根育苗。育苗前可用 50 ℃ 温水处置种根 10 分钟~ 15 分钟,会明显降低丛枝病的发病株率,且不会影响苗木的生长量。
加强管理。改善水肥条件,促进泡桐健壮生长,以提高泡桐的抗病能力。适当增施磷肥,少施钾肥。据试验观察,土壤中磷含量越高,丛枝病发病率越低,钾含量越高,发病越重。生长季节不要损伤树根、树皮和枝条。秋季发病停止后,枝液回流前修除病枝,或春季树液回升前进行环剥,环剥宽度一般为被剥病枝处的径长。完全清除内膛和外围病枝,修枝一年一次,以 10 月中下旬为宜,效果好,复发率低。
药物治疗。用盐酸四环素治疗,疗效明显。取四环素 ( 25 万单位 ) 4 片,研成粉状,放入 1 毫升盐酸和 10 毫升水中溶解,溶化后再加入 90 毫升水。
对当年生苗木,应用注射法。用注射器将此药液注入树干基部髓心,苗高 0.5 米~ 1 米的注药量为 10 毫升~ 20 毫升;苗高 1.5 米~ 2 米的注药量为 20 毫升~ 30 毫升;平茬后苗高达 2 米的注药量为 40 毫升~ 60 毫升。
对 1 年~ 8 年生的幼树,应用根吸法。扒开与树枝对应的树根,选 2 厘米~ 3 厘米粗的根剪断,拔出药瓶口,封土,经 1 天~ 2 天即可。每株用药 100 毫升~ 200 毫升。施药时间以 5 月~ 6 月为宜。如未愈,可重复施药 2 次~ 3 次。
采插根的母树如患隐症,可将插根放入含四环素 1000 单位的 100 毫升药液内浸泡 12 小时,取出晾干, 2 天后再插, 5 年内有防治作用。
如果苗圃里的泡桐苗发病,可以在 5 月~ 6 月间对病苗进行注药治疗。用四环素或土霉素配制成 1 万单位的盐酸四环素,用锥子或铁钉在病苗基部距地面 10 厘米~ 20 厘米、靠近节间的下部扎一小孔,直至深部。然后用去掉针头的普通医用注射器的药管前端直插孔内,把药液注入孔中。注药量视苗木的大小而异,一般为 20 毫升~ 25 毫升。用这种办法,治愈率一般可达 80% 以上。有的泡桐苗在苗圃里虽然没发病,但为了防止苗木定植后发病,也可在秋季木苗封顶后 ( 一般在 9 月份,用 1 万单位的盐酸四环素液,配法同前注药 ) 对所育苗木全部注药,注药部位选距地在 1 米左右处,方法同前所述。用石硫合剂残渣埋在病株根部土中,并用 0.3 度石硫合剂喷病株,能抑制丛枝病的发展。 597M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