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7苗木网2011年6月14日讯:几个月来,陕西省周至县,人们见面不是问“吃了吗”去哪里”而是连用几个“疯了以表惊叹。据说,当地的麦子纷纷被村民连根拔除,甚至快成熟的麦田也没能幸免。如果不了解其中的玄机”看到这样的情景,真觉得村民们都“疯了
据了解,3月中旬至今,二曲镇、辛家寨乡、司竹乡,许多村民将麦田改成苗床,种上白皮松、侧柏等树苗。种苗木究竟有多大利润,以至于让农民“拔苗种树”笔者走进最为疯狂的辛家寨乡,试图揭开谜底。
原来,几年前,辛家寨乡恒洲村几户村民外出打工,学到容器育苗技术。回村后,便搞起了容器育苗,结果效益一年比一年好,其他村民纷纷效仿。尔后,恒洲村民的带动下,高庙、沙河等村也掀起了容器育苗的热潮。今年,周至县容器育苗的星星之火”已成燎原之势。
辛家寨乡位于周至县东郊,3年来,容器育苗的面积翻了十多倍。据乡长张建国介绍,辛家寨乡有9个村都在搞容器育苗,恒洲、沙河、金家庄现在已成为不种粮食的无粮村”2008年,容器育苗的面积只有800亩,现在已经发展到9300亩,几乎占到该乡耕地总面积的一半。
容器育苗是用特定容器培育林木等幼苗的育苗方式。容器内盛有培养土等基质,常放在塑料大棚、温室中育苗,为幼苗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营养和环境条件。用容器育苗成活率高、缓苗期短,而且树苗发棵快、生长旺盛,对不耐移栽的树木尤为适用。村民们最终选用了白皮松、樟子松、油松、侧柏等树种。其间,村民还发现,当地的土壤呈轻砂质,有良好的通透性和排水性,适合这些苗木培植。
辛家寨乡的容器育苗,以白皮松育苗量最大。白皮松因长大后树皮呈灰白色而得名,国特有的松树品种。白皮松有较强的抗逆性,常被用于荒山造林。另外,白皮松的树皮能裂成不规则的鳞片”脱落,具有独特的外形特征,近年在乡村绿化中也被大量选用。
有了广阔的销售市场,村民们胆子就大了以至于敢将整块麦田改成苗床,纷纷搞起了容器育苗。
容器育苗不只让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,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。遮阳网、种子、农药等相关产品的销售异常火爆。另外,恒洲村一个十字路口附近,还自发形成了一个劳动力市场,被当地群众称为“人集”几公里外的村民,每天天不亮就在此聚集,等待育苗户雇佣。男劳力筛土、整地,建设苗床,每天收入200元左右。妇女们给容器袋装土、点种,根据她熟练水平,一天能挣50至200元不等。
据介绍,2010年辛家寨全乡苗木产值达1.6亿元。农民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3000多元,猛增至6000多元,高出周至县农民人均收入近2000元。
陕西省周至县有一句农谚:土能生黄金,地能产白玉”千百年来,农民盼着能通过土地发家致富。而今,这种期望已经成了现实。
辛家寨乡高庙村的马老九是一位腼腆的老汉。问起容器育苗的收入,说自家的苗木“不如他人家卖得多”显然,马老九不愿“露富”据村民透露,去年马老九不到0.6亩地的树苗卖了近8万元。
有村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:以白皮松育苗为例,每亩需要投入3万元。按每亩出苗25万株、每株单价1.2元计算,亩收入达30万元。另一农民接过话题:1.2元还是比拟激进的价格,根据市场需求,还有上升的空间。
辛家寨乡党委、政府积极推动容器苗木的产业化发展。坚持“密切关注、主动介入、适时引导、全力支持”方针,做到规划、土地流转、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四统一”不时加大引导力度。
乡政府还为农民提供苗木技术培训服务,从2009年开始,先后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、县林业局专家指导农民培训,还有很多被称为“土专家”容器育苗能手也起了积极的传、帮、带作用。至今,培训的农民已超过2000人,其中专业技术员60多人,容器苗木作业中遇到罕见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。
如今,周至县容器育苗的产业化正蓬勃发展。周至县,已经形成了以辛家寨乡沙河、恒洲等村为核心,覆盖二曲镇镇东、司竹乡马坊、六家村等地的容器育苗产业带。
据了解,周至县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松类容器苗木育苗基地。省内,容器苗木销往延安、榆林、渭南、宝鸡。省外,容器苗木“挺进”山西、内蒙、甘肃。周至县容器育苗的松树、柏树,正在为荒山绿化、防风带建设、乡村园林工程建设献绿。
苗木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