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漳州是我国最主要的水仙种球生产地,特别是漳州九湖镇圆山脚下有着500多年的水仙栽培历史,那里连片水仙花开的壮观景象给无数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。福建农林大学漳州分部科技服务站站长叶季波感慨地说,就在三五年前,每年11月份到元旦,圆山脚下还有连片的水仙花盛开,特别漂亮,但现在已经很难重现当时的景观了。
农户受“利诱”改种其他
影响漳州水仙原产地规模萎缩的原因有多个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挫,转而生产其他作物。张文江告诉记者,在上世纪末,漳州水仙花亩产值就已达到万元,可到如今,水仙种球亩产值依然在万元上下徘徊,天气不好的年份,亩产值只有几千元,而种植成本却翻倍增长,一些农户开始转变思路,转而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。叶季波分析,这两年苗木价格上涨,一般的苗木种两三年就能卖到30元至50元一株,平均每亩年产值可达到2万元至3万元。种大棚蔬菜和其他花卉的收益也远高于水仙,当地一个花农种水仙20多年,但现在他也开始搭棚种起了虎皮兰和蔬菜,一亩地可稳赚1万多元。该地区一个村已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种水仙的同时,也种植其他花木或蔬菜。面对效益更大化的诸多选择,传统名花水仙一时间受到了“冷落”。
城市建设的推进也是影响漳州水仙原产地受到破坏的一个方面。漳州新建的西环城路正从圆山水仙原产地中间穿过,它的开通打破了曾经连片水仙花开的景象。叶季波告诉记者,交通变得便利后,花农为了提高收益,把沿路边的水仙花田改成了苗木囤积地,经营容器苗,有的花农把路边的田地填高,作为花卉经销的门脸。填高的田地就不再适合种植水仙,而沿路的田地成为花木销售集散地后,农户的收益可提高10倍以上。
如今,圆山脚下成片的4000多亩水仙地只剩下两三千亩。要不要再种水仙,变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。
产地保护势在必行
“凌波仙子”水仙种植受冷落的现象引起漳州当地政府的关注,有识之士开始在漳州市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,要求保护水仙花原产地。可对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农户而言,收益才是硬道理,如何才能让水仙重现昔日风采呢?漳州市花卉协会副秘书长许志敏表示,水仙是漳州对外的一张名片,保护原产地势在必行,目前漳州市林业局正向市政府提交水仙花原产地保护的意见,同时也在征求农户对产区的建议,拟由政府扶持规划一个水仙花核心区进行保护,通过补助的形式,使农户保持种植水仙的信心,期望年底前能得到政府的回应。
关于政府对水仙产业的扶持,张文江是既存有希望,又有担心。他说,水仙是漳州的一个重要产业,而漳州水仙又是全国水仙产业的支柱,特别是漳州水仙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后,政府也一直鼓励搞好水仙产业,但更多的是“精神食粮”,在资金扶持、技术探索等实质性措施上多是“只打雷不下雨”。他还记得一次难得的水仙出口业务,却因为集装箱温度没有控制好被退回来,损失惨重。到底什么样的环境适宜水仙种球出口,这只能靠从业者自己摸索,没有专门的人进行指导。他期望相关部门能出台攻克水仙相关技术的项目,支持产业提升科技含量,取得更好的效益。
对于保护水仙产业,叶季波则建议当地农户走“合作社”的发展模式。他说,农户单纯依靠传统生产模式,很容易就被其他高效益作物“利诱”,而保护水仙原产地需要提升水仙种植效益,扩大规模,实现机械化操作,节省劳动力成本,这是缓解当前高成本低收益切实可行的路子。而要体现规模效应,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个不错的模式,一般一户人家只能种四五亩地,但合作社可以实现两三百亩地的连片生产,而且在用工上可以更合理地安排。由于水仙是个用工季节性很强的作物,平时一个人可管理10亩地,但下种和挖球又很耗工,有了合作社,一来可以机械种植,二来更多的人可以在非农忙季节从事其他工作,提高收入。“总之,水仙花能在漳州种植500年,自然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理由。”叶季波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