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和雪梨素有“中华名果”的美誉,发源地就在包山村。包山村坐落在古驿道上,距离县城20多公里、海拔700多米,自古就有村民挑担经水路下温州卖雪梨的传统。最多的时候,村里有数千株雪梨树,年产雪梨近30万斤。但因为地处偏远,村民纷纷外出务工,老梨树逐渐缺乏管理,饱受病虫害侵扰,雪梨品质和产量严重下降。
“看那棵枝叶干枯的,就是已经死掉的老梨树。”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周新伟告诉记者,近年来,包山村的老梨树以每年三四十株的速度在死去,而包山村现存的400多株老树中,尚有十余个经过多年培育留存下来的优良品种,这让他们意识到,抢救老梨树迫在眉睫。
保护老梨树也是赵志和与村庄共同的心愿。仅剩70余位老人常住的村子里,不少老房子已经废弃、坍塌。近几年随着云和雪梨品牌打响,也有不少人向村里打听雪梨,“有销路也卖不出来货啊。”面对已经十几年没量产的老树,赵志和们只能干着急。
不过赵志和们也没有想到,为了进一步打响云和雪梨区域品牌,实现产业振兴,“雪梨振兴”被写入今年的县政府工作报告。县里不仅计划建设高标准雪梨基地1万亩,还将对包山、沈庄等地老梨园进行原生境保护,实施拯救老梨树项目500亩。包山村被列为云和雪梨特色村和梨旅融合示范点,将有望实现三产融合发展。
今年初,县农业局就对包山村启动了百年古梨树保护工作。村里古树经过鉴定后,编号登记造册、悬挂保护铭牌,并安排雪梨种植技术人员常驻包山村对梨农进行技术指导。清理环境、挖沟、砍老根、修枝叶、施有机肥,以往疏于管理的老树得到了精细照料。
最让赵志和惊奇的是,老梨树上多了个新鲜玩意——二维码“身份证”,扫描每一株的二维码后,编号、树龄、经纬度、管护人和农业局责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,老梨树的全生命周期得到跟踪管理。
为了帮助梨农长效治理病虫害,有着30多年经验的雪梨种植专家吴爱莲还在包山村租下了一套农房,一住就是一个多月。冬去春来,梨花落尽,沉睡的老梨树重新焕发出生机,包括赵志和的梨树在内的28株老树在全村的期望中,再次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果实。“按这长势,一个一斤多的雪梨能卖到二三十元呢!”赵志和兴奋地说。虽然没有达到巅峰期的产量,但是“复活”的老树让村民看到了希望。
如今,包山村已完成首批鉴定百年以上古梨树129株,县农业局的计划用3年的时间维护这些老梨树,并利用监控设备等逐步提高古梨树保护管理水平。在相邻的沈庄村,占地60亩的种质资源圃正在规划之中,包山老梨的珍贵树种也将得到进一步培育。
“老梨树是包山的根,开花结果不断繁衍,包山才会有未来。”沿着今年刚修好的游步道下山,包山村村委会主任张海军畅想来年梨花盛开的画面,“到时候来的就不只是游客,照料梨树、打通销路、打理民宿农家乐都需要人手呢!”
张海军相信,这次,祖辈和老树的故事,将在花开花落中流传下去;他们这辈和老树的故事,将在硕果累累中再迎芳华。
> 记者手记
看那一树梨花开
在包山,一路都在听闻春天梨花开放时节的盛况,直到回杭收到包山传送来的摄影作品,才真正被惊艳到:雾气氤氲中,荷柴的老妪就站在我们去看的老梨树前,身后是满树梨花和古朴老屋。
老梨树对于包山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,它们是村庄变迁中集体记忆的载体,也是如今每年春天最大的精神寄托。梨花开,就有人来,淳朴的包山人会捧出最新鲜的蔬果招待客人。但梨花开尽,村子就归于沉寂,人走得越多,果树也就一年比一年凋敝。人与树的命运,在包山曾经一脉相连,而今要唤醒沉睡的老梨树和村庄,关键同样在于人。
赵志和们对梨树自然也是有感情的,只是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,老树多病减产,面对市场冲击更是难以为继。尽管品质好,雪梨又远在深山无人知,相比山外,这一代的包山人能从土地上收获得太少。包山的产业振兴,在新时代下不仅需要赵志和们,更需要专业的指导、年轻的血液和通道打通后,循着雪梨而来的山外人。
和包山人相约,来年梨花开放时再回村里看,那时的梨树下,定有更多灿烂的笑颜。
推荐阅读: 达赛草莓苗基地,